发布时间:2025-04-05 20:35:54源自:本站作者:PB2345素材网阅读(14)
像生病了打電話請假,我們會說: He called/phoned in sick. 他打電話來請病假。
十歲的時候他被送到耶穌會創辦的學院,在那裡寄宿了七年。傳記作者史蒂芬.高克羅格(Stephen Gaukroger)描述笛卡兒長期展現憂鬱和偏執的傾向,並且把他的這種氣質與喪失母親、家庭,以及後來失去外祖母聯繫起來。
他試圖讓最大的快樂僅僅依賴於自己,以此來克服這個「病痛」。我們將對比以下兩者:引領笛卡兒哲學觀點中的孤獨沉思,以及產生互為主體性方法的對話。既然惠更斯是個男人,他的「生活是完全遵循理性來掌控」,也知道「所有補救的希望都已一去不返」,那麼重獲平靜的心靈應該沒有任何困難……(Cottingham et al., 1991, p. 54)。但是我一直傾向於從最有利的角度看待事物,並傾向於將我的主要快樂都獨自依賴於我自身,我想這個傾向使得原本幾乎是我天性的一部分的病痛逐漸消失了。理解一個誕生在四百年前的人所過的生活是很困難的,尤其當這個人對他人心存疑慮,對所有個人事務都極其守口如瓶時(Gaukroger, 1995)。
我從她那裡遺傳了乾咳和蒼白的臉色,一直伴隨我直到二十多歲。(Cottingham et al., 1991, pp. 250-251,重點標示為本書作者強調。1920年代的五州就是台北州、新竹州、台中州、台南州、高雄州,三廳是花蓮港廳、台東廳及澎湖廳(未來金門馬祖可增設特別行政區)。
換言之,「九都」成立後,會有六分之五的人口都住在直轄市裡面。Photo Credit: Fizikanauk (CC BY-SA 4.0) 五州三廳時期之臺灣行政區圖 行政區劃越大越有效率,但相對在內部分配上也越容易產生問題,因此台灣行政區劃大小總是在效率與分配上擺盪,很難找到完美的方案。2017年賴清德在擔任行政院長的時候,也提出重新規劃行政區域的想法。文:江昺崙(現居台南,在國立台灣文學館工作) 近期新竹地區的政治人物,丟出了「新竹縣市合併升格」直轄市的議題,立法院也緊鑼密鼓要安排法案審議,或許最快在2022年,台灣就會再多出一個直轄市,台灣島內就會產生「七都」跟「台灣省十二縣市」(加上福建省的金門跟連江二縣)這樣的行政區劃。
而直轄市內的區長是官派的,所以偏鄉的行政機關,是無法替居民爭取預算的。通常選區越小,地方政治比較容易被派系頭人把持,舞弊空間相對較大。
事實上,近十幾年來民間及各政黨領袖,一直都有提出行政區劃及財稅分配的改革藍圖,例如馬英九任內就曾提過「三都十五縣」的構想,但後來因為種種政治因素,這個構想沒有實現,最終變成了今日六都的格局。為什麼人口較少的北門會套用直轄市的制度?反而人口較多的布袋鎮還是台灣省的制度? 這中間的差別很像在玩繞口令,但確實就是台灣目前行政區劃的困擾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直轄市內部也會有分配的問題,未來直轄市越來越多,個別直轄市分到的分配款也會變少,那麼內部區域的資源分配,就成為了市長的難題。而八掌溪以北的嘉義縣布袋鎮,人口兩萬五千人,鎮長是民選產生,也有鎮民代表選舉,布袋鎮清潔隊由鎮公所管轄。
五州三廳的方案 筆者認為,從清朝統治大半的台灣島以來,行政區劃歷經無數次變革,其中以1920年的「五州二廳」及1926年「五州三廳」制(增加澎湖廳),這樣的概念最為可行。城鄉落差加劇 眾所皆知,目前直轄市內部的分區,區長是不用選舉的,由市長遴選指派。如此一來,台灣省只剩下600萬左右人口,僅佔全國人口數四分之一。但這樣的制度落差,就今天的現況看來是「失去邏輯」的一件事。
僅有的台灣省轄縣市,可能會遇到邊緣化的現象。未來當新竹、嘉義跟彰化都升格之後,剩下的宜蘭、南投、苗栗、雲林、花蓮及台東等縣民,可能會感到很強烈的相對剝奪感,大家都想移居到資源豐富的直轄市內,導致地方人口流失更加嚴重。
目前直轄市的「區」層級沒有民選首長及區民代表,所以會出現直轄市內部分配失衡的爭議,地方上沒有民選鄉鎮首長跟縣市首長抗衡,就容易被邊緣化。例如台南市內部,一直有「重南輕北」的爭議——台南市以曾文溪區隔成溪南及溪北兩區,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溪南,所以溪北的市民經常覺得被邊緣化。
但後來討論沒有延續下去。當時從桃園一直到苗栗,都是新竹州管轄的範圍,算是一種「桃竹苗生活圈」的概念。但戰後國民黨政府基於落實地方自治等原因,將行政區切成較小的行政區:八縣、九省轄市及兩縣轄市。雖然目前台灣省已經虛級化,全國的行政體系都歸中央管轄,但比起直轄市,隸屬於台灣省的十四縣市在行政位階上還是矮了一截,地方財政的劃分(統籌分配款)也有很大的差別。讀者朋友們最近如果有到新竹市參訪,應該會注意到市區的護城河附近,有許多好看的老建築,其中有一棟日本時代的老圖書館,2020年才剛修復完成。所以近年來各縣市爭取合併升格的現象,實質上造成了國家內部的行政系統與資源分配的極大落差。
作者提供 新竹州立圖書館正面 如果各位仔細一看,這棟建築的立面,還保留了「新竹州圖書館」的招牌,很有歷史深度。這是日本人從統治台灣後,經由不斷改革,從「縣廳弁務署制」到「二十廳制」、「十二廳制」,終於到二〇年代,社會秩序大致穩定(不再有武裝抗日事件),以及「理番政策」(征伐中央山脈的原住民部落)的達成,終於由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提出新的「五州三廳」及「州郡街庄制」,日本時代的行政區劃終告成熟
Photo Credit: Fizikanauk (CC BY-SA 4.0) 五州三廳時期之臺灣行政區圖 行政區劃越大越有效率,但相對在內部分配上也越容易產生問題,因此台灣行政區劃大小總是在效率與分配上擺盪,很難找到完美的方案。例如台南市內部,一直有「重南輕北」的爭議——台南市以曾文溪區隔成溪南及溪北兩區,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溪南,所以溪北的市民經常覺得被邊緣化。
通常選區越小,地方政治比較容易被派系頭人把持,舞弊空間相對較大。原本這棟建築荒廢已久,後來新竹市文化局整修之後開放,成為城市綠廊的新景點。
換言之,「九都」成立後,會有六分之五的人口都住在直轄市裡面。五州三廳的方案 筆者認為,從清朝統治大半的台灣島以來,行政區劃歷經無數次變革,其中以1920年的「五州二廳」及1926年「五州三廳」制(增加澎湖廳),這樣的概念最為可行。但戰後國民黨政府基於落實地方自治等原因,將行政區切成較小的行政區:八縣、九省轄市及兩縣轄市。目前直轄市的「區」層級沒有民選首長及區民代表,所以會出現直轄市內部分配失衡的爭議,地方上沒有民選鄉鎮首長跟縣市首長抗衡,就容易被邊緣化。
而直轄市內的區長是官派的,所以偏鄉的行政機關,是無法替居民爭取預算的。如此一來,台灣省只剩下600萬左右人口,僅佔全國人口數四分之一。
城鄉落差加劇 眾所皆知,目前直轄市內部的分區,區長是不用選舉的,由市長遴選指派。文:江昺崙(現居台南,在國立台灣文學館工作) 近期新竹地區的政治人物,丟出了「新竹縣市合併升格」直轄市的議題,立法院也緊鑼密鼓要安排法案審議,或許最快在2022年,台灣就會再多出一個直轄市,台灣島內就會產生「七都」跟「台灣省十二縣市」(加上福建省的金門跟連江二縣)這樣的行政區劃。
為什麼人口較少的北門會套用直轄市的制度?反而人口較多的布袋鎮還是台灣省的制度? 這中間的差別很像在玩繞口令,但確實就是台灣目前行政區劃的困擾。2017年賴清德在擔任行政院長的時候,也提出重新規劃行政區域的想法。
未來當新竹、嘉義跟彰化都升格之後,剩下的宜蘭、南投、苗栗、雲林、花蓮及台東等縣民,可能會感到很強烈的相對剝奪感,大家都想移居到資源豐富的直轄市內,導致地方人口流失更加嚴重。或許這次新竹縣市合併升格的議題拋出,會是一個重新開啟討論,政府與民間認真來構思的一個好機會。當時從桃園一直到苗栗,都是新竹州管轄的範圍,算是一種「桃竹苗生活圈」的概念。所以台南合併升格十一年至今,內部如何分配資源,也始終是一項難題。
雖然目前台灣省已經虛級化,全國的行政體系都歸中央管轄,但比起直轄市,隸屬於台灣省的十四縣市在行政位階上還是矮了一截,地方財政的劃分(統籌分配款)也有很大的差別。這是日本人從統治台灣後,經由不斷改革,從「縣廳弁務署制」到「二十廳制」、「十二廳制」,終於到二〇年代,社會秩序大致穩定(不再有武裝抗日事件),以及「理番政策」(征伐中央山脈的原住民部落)的達成,終於由第一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提出新的「五州三廳」及「州郡街庄制」,日本時代的行政區劃終告成熟。
讀者朋友們最近如果有到新竹市參訪,應該會注意到市區的護城河附近,有許多好看的老建築,其中有一棟日本時代的老圖書館,2020年才剛修復完成。而八掌溪以北的嘉義縣布袋鎮,人口兩萬五千人,鎮長是民選產生,也有鎮民代表選舉,布袋鎮清潔隊由鎮公所管轄。
僅有的台灣省轄縣市,可能會遇到邊緣化的現象。事實上,近十幾年來民間及各政黨領袖,一直都有提出行政區劃及財稅分配的改革藍圖,例如馬英九任內就曾提過「三都十五縣」的構想,但後來因為種種政治因素,這個構想沒有實現,最終變成了今日六都的格局。
欢迎分享转载→ bf9i9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
下一篇:1万亿投资诱惑 华能核电抢跑